5月28日,34岁的姚依莉像往常一样在一排排的缝纫机中巡视。作为波司登制衣厂24组组长,她管理着30多个员工。生产一件羽绒服要经过画样板、绗棉、开袋、装袖、上拉链等几十道工序,这些都由她和她的组员来完成。
“负责每一道工序的员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,然后传到下一道工序。一个环节出错,下面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问题。”根据员工的熟练程度调节速度,避免流水线堵塞是姚依莉的主要工作。
和众多民营服装企业一样,姚依莉供职的波司登是做代工起家。改革开放初期,波司登还是小作坊式的乡镇企业,创始人高德康骑着自行车往返常熟、上海两地,为企业争取代工机会。“在服装市场旺销中,企业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了,也似乎是在合着那个时代的脚步。”高德康回忆说。在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,高德康所说的时代脚步便是乡镇企业的“异军突起”。
“波司登能走到今天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在羽绒服领域,不断创新和拼搏。”高德康说。而这种坚持的气质似乎影响到每一个波司登的员工。身材瘦小的、接受采访时有些脸红的姚依莉1999年从安徽老家到波司登打工,一干就是17年,踏实努力的她先后当选江苏省优秀农民工和苏州市人大代表,在书写自己打工故事的同时,也见证了波司登的“民牌”故事。